耳朵发闷听不清?当心这种常见的耳鼻喉问题
近张女士发现右耳总像隔了层膜,听声音模糊还伴有轻微耳鸣。起初她以为是洗澡进水,可一周后症状不减反增,连同事小声说话都听不清。到耳鼻喉科检查后,医生用耳镜发现她患上了分泌性中耳炎——这种容易被忽视的耳部问题,正成为困扰现代人的高发疾病。
耳朵里的"隐形积水"从何而来
健康的中耳腔本该充满空气,通过咽鼓管与鼻腔保持气压平衡。但当感冒、鼻炎发作时,肿胀的鼻咽部会堵塞这条通道。就像被捏住吸管的饮料瓶,中耳腔内逐渐形成负压,组织液渗出形成积液。这时患者会感觉耳朵像蒙了鼓皮,听声音如同隔墙,部分人还会出现耳内闷胀感或"咕嘟"水声。
这些症状千万别硬扛
不同于疼痛剧烈的急性中耳炎,分泌性中耳炎往往只有听力下降、耳闷等不适,导致很多人延误就医。但长期积液可能造成鼓膜粘连,甚影响听力传导结构。若孩子出现看电视音量调大、呼叫反应迟钝等情况,更应尽早就诊。耳鼻喉科医生通常通过电耳镜和声导抗测试就能确诊,必要时还会建议做鼻内镜检查咽鼓管功能。
三步解决耳朵"积水"难题
对于病程较短的患者,医生会药物治疗:鼻腔喷雾减轻黏膜水肿,口服黏液促排剂稀释积液。配合捏鼻鼓气的"耳压平衡操",很多患者1-2周就能。若积液超过三个月,可在门诊进行鼓膜穿刺抽液,这个5分钟的小操作能立即改善听力。对于反复发作的顽固病例,植入通风管是的解决方案,这种米粒大的小管子能保持中耳通气半年到一年。
预防比治疗更重要
避免在感冒期间乘坐飞机或潜水,擤鼻涕时要单侧交替进行。过敏性鼻炎患者要规范用药控制发作,儿童需定期检查腺样体。值得注意的是,近期研究发现胃酸反流也可能刺激咽鼓管,经常反酸的人群建议用餐后2小时内不要平卧。保持鼻腔通畅,就像给耳朵开了扇通风窗,能有效预防积液产生。
别把听力下降当小事
据临床统计,约60%的儿童曾患分泌性中耳炎,患者在感冒季后就诊量增加40%。这种"不痛不痒"的疾病危险之处,在于让人不知不觉中适应了模糊的听力。若您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耳闷、自听增强(感觉自己说话声音变大),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排查。毕竟清晰的听觉,是我们感知的重要纽带。


